作者: 王 燕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: 2021-06-19 09:56
日前,記者在市立醫院重癥醫學科一病區看到,十多名醫務人員在各自崗位上忙個不停。菏澤市“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”、副主任張解放時刻觀察每個患者的情況,隨時調整治療方案。
重癥醫學科主要收治危重癥患者,這里不僅有最齊全、最高端的搶救設備,還有一支敢與時間賽跑、搶救能力強的醫護團隊。無論是手足口病的救治,還是抗擊甲流、禽流感,乃至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,重癥醫護人員總是沖鋒在前。因此,他們被稱為“醫療界的特種兵”,張解放就是其中的一員。
從醫十五年來,張解放一直在重癥醫學科工作。由于工作的特殊性,隨時都有危重病人住進來,他經常忙得顧不上吃飯。他說,作為一名共產黨員、一名醫生,要對得起患者和家屬的信任與寄托,要對每一個生命負責。“菏澤好醫生”這個榮譽稱號,充滿了廣大患者對他的信任和肯定。
今年2月27日,一位14歲女孩患有抑郁癥,因壓力大,口服大量抑郁藥物,被家人發現后送往醫院。經搶救,女孩生命體征趨于平穩,但思維還是混亂。張解放在查房時與她交流,對方總是說些污言穢語。他并沒有生氣,而是耐心地繼續與她溝通交流。一周后,女孩神智竟奇跡般地恢復。
女孩出院后,立即給張解放發了一段視頻,說道:“叔叔你好,我是之前住在ICU的那個女孩,我之前罵你和打你,不是我所想做的,請你和科內的叔叔阿姨原諒……”
“沒事的姑娘,叔叔是醫生,能理解,護師阿姨也能理解,有事多和家人交流……”張解放回復道。
“作為一名醫務人員,不僅要治病救人,還要善于與患者家屬溝通。”張解放說,醫患關系歷來都是老大難問題,遇到患者及家屬的誤解,他會從患者角度出發和思考,耐心講解,采用各種方法,讓患者及家屬明白病情和治療方案,配合治療。
2020年7月16日,一名來自外地的小伙,跟隨父親打工,不慎從八米高的鋼架上摔了下來,情況危急被送往市立醫院救治。張解放帶領醫護人員進行手術,術后,患者滲血不止,生命體征很不穩定,陷入深度昏迷。因為患者傷情嚴重,其家屬情緒焦躁不安,影響了搶救工作的進行,張解放馬上和他們進行第五次溝通。讓他沒想到的是,這邊溝通剛結束,那邊醫院投訴辦的電話就打了過來,稱患者家屬投訴他們科不夠重視患者。
張解放聽了以后有些愕然,為了搶救病人已經精疲力竭,又遭到投訴,心里不是滋味。但他深知,與患者家屬做好溝通對病人的治療也是重要一環,就再次召集家屬問清此事。
“我們知道你們已經很努力了,可我們是外地的,怕得不到足夠的重視,才去找的領導。”患者家屬說。
“我們是醫生,不分啥外地人、本地人。我也來自外省,從早上到現在我們一直在積極努力地救治患者,還和你們溝通了五次。下午還組織了全院會診,集全院的力量共同救治,請你們放心。”張解放回答道。
隨著后續的溝通和治療,患者家屬越來越信任張解放,患者的病情也有了好轉,回當地進行康復。今年1月7日那天,患者特地給張解放發來了一段視頻說道:“感謝你張主任,今天是我二十歲的生日,感謝救命之恩……”此時張解放感到欣慰,之前所遭受的誤解和委屈,在這一聲感謝中煙消云散了。
張解放在繁忙臨床工作的同時不忘科研和教學工作,2016年3月,他以“菏澤市重癥醫學科吸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分析及耐藥性監測”為題的科研項目已成功結題,以此內容為基礎發表的兩篇論文,獲得了市級科學進步三等獎;2018年立項的科研項目也已經在總結數據,預計2022年能夠結題。同時他在《中華外科雜志》發表論文兩篇,在《國際免疫學雜志》發表文章一篇,作為主編著書一本,作為編委著書兩本,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一項等。
“榮譽屬于過去,我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和理性認識,以這次表彰為新的起點,在自己的崗位上繼續履行一名重癥專科醫師的工作職責。”張解放說,他將恪守行醫準則,在臨床工作中熱忱服務患者,為患者謀福利,為推動我市醫療、科研快速發展作出更多貢獻。
記者 王 燕